作为中国深潜水事业的开拓者,上海打捞从建国初期起就拉开了潜水事业奋斗序幕,不仅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支国家级潜水作业团队,更为中国提升深水抢险打捞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就通过对比三个不同年代的深潜水相关画面,来认识上海打捞在深潜水作业中的发展历程,用不断向深海的奋进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建国初
50年代初,上海打捞用空气压缩机取代手揿泵向潜水员供气,使潜水深度提高到20米以上。
1956年,上海救捞制造出能治疗潜水减压病的高压氧舱,使潜水员的生命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潜水深度提高到40米以上。
1963年5月,在调查“跃进”号沉船作业时,上海打捞潜水深度达到57米。
70年代后
1977-1980年,在打捞“阿波丸”沉船工程中,有100多名潜水员用一般空气潜水的重装潜水装具,潜到水深50-60米处作业,最深的达到69米处。超过空气潜水人体生理承受理论极限60米的深度。
1989年11月,上海打捞首次用ROV在南海惠州21-1油区为“南海5”号石油钻井平台作业服务。
1990年8月,上海打捞“沪救捞3”轮在南海惠州21-1油田服务中,创造中国海上116米氦氧深潜水作业新纪录。
21世纪
2006年12月30日,上海打捞首次使用200米饱和潜水装备和技术,完成南海番禺油田立管更换工程,潜水深度103.5米,实现了中国氦氧饱和潜水作业零的突破。
2014年1月,上海打捞在南中国海成功实施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巡潜深度313.5米,我国饱和潜水作业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019年,上海打捞6000米级ROV海试成功,下潜至水下5760米,标志着上海打捞深水救捞能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