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力”轮继首次试航结束后,2021年3月17日,准备再次进行升降试验。当日1700高平潮间隙,在拖轮的协助下,“群力”轮缓缓离开码头,到达指定位置开始插桩升降试验。在试验前,全船还进行了弃船演习和安全演练。
这次升降试验,大家心里都紧绷着一根弦。因为桩腿接桩采用浮态接桩的方法在国内尚属首例,而且浮态接桩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存在较大风险。此外,插桩试验附近长江水域淤泥较多,底质复杂,硬土层厚度不够,也存在穿刺以及插桩深度过深等风险。
为保证试验成功,“群力”监造组在吴明哲、徐军林、朱继宁的带领指挥下,对船厂编制的试验大纲进行反复的研究,多次召开插桩试验相关会议,精确筛选插桩试验作业位置控制在1米范围,同时与设计方、船厂方就插桩预测深度、压载方案、升降系统、船舶安全等全过程落实应急措施,以确保整个插桩试验顺利推进。正所谓事无巨细,正是对每个细节的严苛要求和规范夯实了插桩试验成功的基础。
当准备工作都就绪后,插桩试验正式开始。随着“群力”轮升降系统的启动,驾驶台发出一个个清晰指令,所有作业人员就位,2艘大马力拖轮稳定船体,缆绳配合松绞,桩靴缓慢入泥。桩腿深度和载荷变化同步反馈,当入泥5米时,1#4#桩腿在承载力达到4000吨,便发生穿刺,承载力随即下降到3000吨。此时船体开始倾斜至2°,超出设计的1°则升降系统发出报警,监造组根据应变计划,采取“超越”操作,立即停止下放2#3#桩腿,继续下放1#4#桩腿。当1#4#桩腿入泥10米,船体水平恢复到1°以内后,继续同时下放四根桩腿。在2#3#桩腿承载力到达5000吨时,发生第二次穿刺,此时船体吃水下降到0.5米,船体倾斜到2.5°,监造组继续采用“超越”操作,下放2#3#桩腿,停止1#4#桩腿。当2#3#桩腿入泥16米后,船体恢复到1°以内,1#4#桩腿已入泥18米,桩腿落差2米。当桩靴入泥20米时,船体终于慢慢离开水面,首次依靠桩腿将船体完整托举起来。
根据原定计划,船体继续提升离开水面0.5米时,做第一压载。随着负荷慢慢上升,压载的幅度也越来越小。当压载至单个桩腿载荷5600吨时,停止压载。经过1小时检测,船体水平几乎没有变化,桩腿载荷也无明显变化,则按计划继续进行对角压载。当桩腿入泥达到预定深度25米时,继续压载时,桩腿持续下降而载荷在6500吨不动。应对这异常情况,为谨慎起见,现场暂停了试验,并召开多方会议进行讨论评估。在反复对比地质勘测报告、分析桩腿承载力变化情况,并征询设计方、船厂方等多方意见后,现场决定继续插桩,但需密切关注荷载变化和船体姿态。再次压桩后,桩腿入泥27米后,负载慢慢升高,7000吨、7500吨、8000吨、9000吨,最终在桩靴入泥28米时,船体立住了,桩腿也达到设计要求的9200吨,现场顿时发出热烈的掌声!此时,大家抬头才发现已是深夜,天空已飘起蒙蒙细雨,流在脸上的不知是雨水,还是拼搏疲倦后的汗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经过24小时的连续观察,整个平台保持平稳,没有继续下沉。“群力”四根桩腿稳稳插入江底,撑起20000余吨重的船体,哪怕是高平潮时船体离开水面也有1米高。
大家来不及调整,又马不停蹄的投入到重载升降试验中去。重载升降试验包括重载试验和全程爬升试验,是对整个升降系统以及船体强度进行检验。通过平台先下降4米、再后爬升4米,顺利完成重载试验。此时已经到了晚上,而接下来的全程爬升试验需要在白天进行。为此“群力”监造组与船厂、船检、等协商,制定了边排压载水边爬升的方案,以缩短试验时间。
第二天白天,船体整体爬升开始,现场的气氛也像凝固了一样,只留下高频里指令发出和反馈的声音。当爬升至76米,突然传来艉部液压泵站发出液压管系滑块漏油的报警,爬升立即暂停。经过轮机部与船厂方对液压泵站进行一个多小时的抢修,最终解除了报警。爬升继续,船体缓慢上升,一个桩孔、一个桩孔,一个冲程、一个冲程。至19日2100,经过3天2夜的不懈努力,全程爬升圆满结束。至此,“群力”钻井平台插桩及抬升试验顺利结束,标志着桩腿、升降系统、锁紧系统顺利通过了海上的首次“实战”检验,这也为后续交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群力爬升至顶端,周边烟雨微蒙,如临仙境般俯视水面,隐约见因波浪反射来的灯光,如万千繁星,亦如万众一心。本次插桩试验是国内圆柱体桩腿直径最大(达4.8米)、举升重量最重(总重超20000吨,单桩腿举力最高达5600吨)、预压载能力最大(单个桩腿达9200吨),一次创下多个纪录。“敢为天下先”,“群力”轮插桩试验打破了多项行业记录,充分展示了上海打捞勇立潮头的精气神。群策群力、凝心聚力,正如“群力”的名称寓意一样,预示着上海打捞这艘航船必将团结一心、一往无前,奋力驶向“更深 更远 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