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由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大吨位沉船整体打捞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大深度饱和潜水安全劳动强度及巡回潜水生理研究”项目启动会暨专家咨询会在沪召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医院、江苏科技大学、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同新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芜湖潜水装备厂、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苏亚星锚链有限公司等项目参研单位40余人参加了会议。交通运输部科技司、上海市科委、交通运输部救捞局等上级科技部门主管领导受邀出席会议并讲话。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实施,海上事故船舶大型化、深水化的趋势明显,对我国海上应急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需求。对此,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联合了国内多家具有学科优势的院校、研究所及企业组成申报团队并最终获批立项。
“大吨位沉船整体打捞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项目主要研究深水打捞沉船过程中两个阶段的关键技术,第一个阶段是水下预处理准备阶段,包括海底穿钢索或钢梁、沉船舱室内置提升气囊增加内浮力等,第二个阶段是整体提升阶段,包括带液压缓冲补偿等技术集成的液压同步提升系统装备技术、多浮体运动耦合计算及风险控制等。项目开发的液压同步提升系统、深水导向攻泥器、高强度复合材料浮力气囊等装备将直接列装至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部分装备将在后续打捞工程中得到实际应用。
“大深度饱和潜水安全劳动强度及巡回潜水生理研究”将攻克500米饱和潜水作业技术,该项技术被国际深潜水领域公认为“作业效率最高、最适合完成水下复杂作业”的先进潜水作业技术。该项目将通过大深度饱和环境下人体生理学变化的研究,寻找 500 米饱和潜水系列人体生理指标的安全边际及评价标准,解决潜水员在生理上平稳习服大深度饱和潜水环境的重大科学问题,研发科学合理的 500 米深度饱和潜水技术实施方案,达到潜水员能在水下500米深度长期生活和有效工作的目的。
两个项目的获批立项,一是从作业手段与设备上提升我国海上应急处置能力;二是从作业深度上扩大了应急处置的范围和深度,使我国步入海上打捞和饱和潜水技术国际领先国家行列。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使我国能有效应对深海重大事件处理任务。对此与会专家给与了高度评价,同时也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管理要求、深海专项布局、项目过程管理、研究工作组织、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和建议。
下一阶段,项目组将牢固树立“研以致用、用以促研”的创新原则,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科研资源,加强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和关键技术成果凝练,在技术上展开全面研究,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关键问题,保质保量完成科研任务,按既定计划完成有关研制设备的实海测试论证。